五年後,拜登與第二任妻子吉兒結婚,並育有一女。
只可惜,理論永遠禁不起事實的檢驗。好不容易來人間走一回,卻從未嘗過愛情的滋味。
然而枯燥的經濟理論無法滿足大詩人的孤寂文學心靈,於是1920年,已經完成碩士的徐志摩,放棄唾手可得的博士學位,毅然決然離開紐約,來到具有深厚文學氣息的英國劍橋大學,追求屬於自己的心靈世界。」張幼儀害怕地說:「有人因為打胎死掉。三年後,張幼儀懷有身孕,徐志摩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,在父親的安排下,隻身一人前往美國學習經濟,準備學成歸國後繼承父親龐大的產業。因為這個世界上,大部分人的婚姻都是隨便找來一個人,平平淡淡過一生。也就是說,徐志摩根本把張幼儀當作是「充氣娃娃」。
儘管張幼儀亦是出身名門,受過良好的教育,其兄張君勱為德國柏林大學政治學博士,為中華民國《憲法》重要起草人之一,但是如此顯赫的家世背景並未獲得徐志摩的垂愛。然而為了得到林徽因,徐志摩在英國拋棄不懂英文且懷有身孕的張幼儀,最後竟導致缺乏照料的二子彼得病死德國。與此相比,消費者如何看待疫情發展?台灣國內旅遊政策的變化,是否對民眾產生影響呢?而此前多直接取消的實體藝文活動,台灣觀眾已經想入場體驗了嗎? 對此,關鍵議題研究中心(TNLResearch)在台灣,也偕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,針對18至60歲的台灣民眾,於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4日這段期間進行調查,了解後疫情時代民眾觀光和藝文活動的意向。
第二種趨勢是如同今年2020臺北藝術節,推出許多檔結合線下與線上的售票節目。Photo Credit: 關鍵議題研究中心 年輕族群是藝文表演的主要客群 而在旅遊景點的選擇上,不意外的是戶外景點有小幅成長。隨著台灣疫情相較其他國家平穩,民眾也越來越習慣與現今的抗疫情勢共處,可以預期室內舉辦的藝文與娛樂活動能逐漸找 到相應之道,民眾參與將逐步恢復正常水準。可見類似Netflix等串流隨選影音平台,在台灣依舊擁有許多不同客群的需求及開發空間。
文:許月苓 如果要替2020年下一個註腳,COVID-19疫情無疑會是最重要的關鍵詞。隨著台北以外的城市大型表演場館紛紛落成,若能針對年輕族群的喜好與需求,設計開發看表演或看展之旅的其他旅遊行程或景點,將是一個值得深耕的潛力市場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為台灣最成熟的表演藝術單位,國家兩廳院在近年也積極搶攻青年市場、甚至是21歲以下的客群老舊畫框的背後有簽名,以及「第九回台展受付番號」、「學租財團」的標籤。展覽訊息請見美術館官網公告。當時這位迫内先生正在籌辦山崎省三的展覽,和我確認與台灣相關的報刊資料,年底寄贈來前述的那本圖錄。
《ジャンクの朝》中山崎省三迅捷多彩地描繪佔據畫面大半的戎克船,昂然浮現於較為灰澀、看似微雨飄搖或陰晴不定的淡水山景。於是用「畫」、「繪」等關鍵字,檢索篩選出想申請調閱的清單。線索只剩下畫面左下角難以辨清,看似「Jh…,y」的簽名。幾次的調件,也促成呂采芷老師研究鹽月桃甫這件作品,以及劉錡豫研究其中原為台灣神社的藏品,分別發表在該館學刊上。
幸運的是,作品保存在台博館設備完善的庫房裡,並藉由研究與展覽的努力,終於有機會再現當時令畫家心動不已、絢爛流離的風景。所以初步也很高興以為找到了一件台展作品,對它的理解也僅止於此。
調件作品數量不少,看得眼花撩亂。[1] 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3】〈山崎氏の個展〉,《台灣日日新報》,1933.11.18 版6。
戰後由臺灣省教育處組織的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,1950年移交省立博物館。戰爭期間山崎作為從軍畫家前往華南、大同石窟、南洋等地。最初與這件作品的相遇可以說完全是個偶然。2002年台博館(原省博)進行文物清查後,便重新「上網」。當年應該翻閱過圖錄,慚愧的是印象不深。註釋 [1]迫内祐司等編,《『槐多の歌へる』その後― 山崎省三・村山槐多とその時代》展圖錄,東京:讀賣新聞,2013。
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1】 山崎省三《戎克船之朝》,1933,油彩·畫布,58.5×71.5cm,國立臺灣博物館藏。日治時期來台遊歷的日本人畫家,多如過江之鯽,固然有著名者如藤島武二,但不熟悉的人物更多。
那麼,這又是誰的畫呢?看起來也不像大家熟知的台灣畫家的風格。文:蔡家丘 故事說穿了其實不值錢,相信許多人從事研究或鑑定時都遭遇過類似的經驗。
不厭其煩地說明來龍去脈,目的不在分享個人經歷,而是用以思考下一個問題。為何山崎省三的畫會和平川知道的框鑲在一起?不過與其如此追究,其實更需要自我反省的是,為何日本春陽會的要角山崎省三,對我而言如此陌生,反而不如其實在日本默默無名的平川知道? 將近50年的時光,這位春陽會畫家創作的台灣風景畫,被框在滯台日人的台展作品的畫框裡,無人知曉。
1940年與楊三郎等參與廈門之日華合同美術展,1945年因腦溢血病逝於越南陸軍病院。2013年留日期間,在學會發表關於川島理一郎(1886-1971)遊歷台灣的研究後,一位小杉放菴記念日光美術館的學藝員迫内祐司先生,主動來表示該館藏有川島作品,歡迎調件。〈山崎氏の個展〉,《台灣日日新報》,1933.11.18 版6。至於這件原本記為「平川知道繪「無題(漁船)」」的油畫【圖1】,當時以「順便調出來看看吧」的想法夾雜其中。
前景駐足的小人凝望著船隻,和對岸的觀音山,人物與簽名同樣用黑色描寫,既是作為點景人物,或許也是畫家自己的寫照吧。因為其實有便利的「台展資料庫」,一查就知道,平川知道在1935年第九回台展的入選作應該是《靜物》【圖2】。
隔年,圖錄和我一起回到台北,一直悄悄地安放在書架上。山崎省三《ジャンクの朝》與它的「畫框」,以及顏水龍《港風影》、小澤秋成《台北風景》,正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『不朽的青春—臺灣美術再發現』 (2020/10/17-2021/01/17)展出。
年代久遠,畫面色澤變暗,但可見原本筆調活潑多彩。所以這次面對山崎畫作才會一開始「相見不相識」,又發現「卻在燈火闌珊處」。
Photo Credit: 截圖自漫遊藝術史 【圖2】平川知道,《靜物》,1935,第九回台灣美術展覽會,台展資料庫。30年代頻繁旅行沖繩、台灣,1938年8月他與山本鼎前來探察台灣美術工藝現狀,對原住民工藝十分讚賞。本文為財團法人福祿文化基金會贊助之研究成果一部分,調查過程受台博館李子寧教授與庫房人員諸多協助,謹致謝忱。隨手抽出書架上一本《山崎省三與村山槐多》圖錄翻閱,赫然發現山崎同時期作品上有同樣的拼音簽名「Shozo, y」,以及圖錄所蒐集的資料中,便印有山崎1933年來台創作的這件畫作,刊在《台灣日日新報》上的圖版《ジャンクの朝》【圖3】。
調閱作品後的隔晚,沒頭緒地查閱《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》、台灣日日新報資料庫,與自己的碩論。令人興奮的焦點落在顏水龍(1903-1997)現今留存不多、遊法時期的作品《港風影》,與小澤秋成(1886-1954)1931年台展作《台北風景》,以及鹽月桃甫(1886-1954)一件描繪原住民的粉彩畫等。
巧合的發現 這個原本以為是巧合的發現,回溯起來其實是數年前埋下的一連串因果。山崎省三(1896-1945),師事小杉放菴、山本鼎(1882-1946),1920年代投入農民美術與自由畫運動,加入春陽會。
他也多以靜物畫參展,畫風景時則偏向平整的構圖和筆調,與這件作品活潑的風格不同。這件作品在1933年11月山崎於教育會館的個展中展出後,推測由支援社會教育的學租財團收藏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